「際遇」(Chance Encounters),這個名詞最能傳達此次畫展的創作根源。因為自1967年至1985年擔任國民中、小學教師的那段日子裡,常帶領學生參加校內外美術比赛或校外寫生,而得以四處隨機作畫;因為我在臺灣師大美術系任教期間,曾於1997、2002、2008等三學年帶職進修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 Bloomington校區,又經常出國參加國際藝術教肓學術研討會,因而得以藉機畫下許多異國風情;因為 2017年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創校60週年校慶舉辦戲曲人物畫展之前,邀請觀賞學生公演,因而畫了許多戲曲相關的作品;因為國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參觀考察澎湖南方四島,而畫了一些與海洋相關的作品; 因為我在師大美術系講授藝用解剖學課程,因而喜愛以人物為創作題材。基於上述諸多特殊際遇,乃得以激發源源不絕的創作泉源。總言之,這些作品幾乎都是隨著個人的種種人生際遇,應運誕生。
心理學家米哈里(Mil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出版於1999年的《創造力》(P129-130)專書中曾提及:「恰當的氛圍能影響新穎事物的生產和被接受」;「恰當的環境可以提供新奇的刺激,讓理念生機勃勃」。因此,「縱使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卻能掌控周圍環境,加以轉變以增進個人的創造力」。 我在臺灣師大美術系講授藝用解剖學時,經常熬夜閱讀國外的相關書籍。曾為積木文化出版公司審定《藝用解剖全書》,為北星圖書公司翻譯《30藝用解剖學》,為遠流出版公司審定《人體形態》,也為視傳文化公司翻譯《捕捉繪畫質感:各種不同繪畫媒材的質感表現與綜合技法》。雖然耗費了不少時間,也影響個人的繪畫創作時間,但是這些書籍所提供的豐富資料卻激發我的繪畫創作靈感。這確賁是難以預料的獨特際遇呀!
水彩畫和水墨畫的融合創作與應用是我多年來最關切的工作之一。因為從小就喜愛書畫,初中時期受到當時剛從師大美術系畢業的陳誠老師教導和鼓勵,於普通師範科畢業後,堅持繼續就讀大學美術系。大學時期,於大三專業分組時,雖然選擇水墨創作組,但大學畢業後重拾水彩畫的創作樂趣,並且常不自覺的將水彩和水墨交融呈現於作品中。
本次畫展承蒙國立國父紀念館梁永斐館長和展覽組工作同仁的熱誠協助,又獲得資深美術教肓界的前辈陳誠老師、國立臺灣師大美術學系莊連東主任、臺灣水彩畫協會現任理事長黃進龍教授撰文勉勵,謹致至高謝忱。
林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