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思辨與水彩畫創作一

Rate this item
(0 votes)
A026 林仁傑---尋幽訪勝 (110x79cm)1991 A026 林仁傑---尋幽訪勝 (110x79cm)1991

除了藝術品製作方法與表現技巧的學習,當前藝術教育要強調如何從視覺藝術品裡學到藝術創作方法與技巧以外所蘊含的其他廣泛內容,如:藝術品的文化、社會、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以及其他特殊意涵等等。 換言之,除了學習暸解從藝術品外顯的形式化視覺之美外,還要能掌握藝術品內在意義的複雜性,這些複雜的內在意義可能是突顯女權的覺醒,可能象徵多元文化的整合,可能反應殖民藝術心態或民族自尊,可能是舊有倫理道德觀念的批判,也可能純屬個人內心世界的自剖... ,直覺上,「現代主義」(modernism)藝術論者的美感訴求是純粹的「形式主義」 (formalism) ,重視藝術表現的線條光線、色彩、質感、形廓、透視、比例等形式的特性應用,而「後現代主義」 ( postmodernism )的藝術觀點則企圖打破或反叛形式主義傳統的束縛,甚至於企圖顛覆傳統美感價值,進而發揮不拘形式的特殊表現模式。基本上,後現代藝術顯得平易近人,表現的方法更自由,人人均能應用個人的藝術行為在最少障礙的情形下展現自己的觀念或思想。


民國八十二(1993)年冬我在師大畫廊舉辦的水彩畫個展,八十三(1994)年冬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彩墨畫展,當時我尚未思考過現代與後現代藝術之間的微妙關係。民國八十六(1997)年八月至八十七(1998)年七月間,藉著帶職進修機會在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布魯明頓(Bloomington)校區專研美術教育。短短一年間,在異國文化衝擊下引發許多以前未曾探究過的問題,諸如:台灣師大美術系與印地安那大學美術系學生課堂師生教學行為比較、美術系學生課後創作空間的配置與運用、學校美術系畫廊的經營狀況比較、兩所大學美術圖書館管理制度之比較、後現代現象對中美美術教育的影響與其發展趨勢、美國人對東方藝術的認知與學習、美國境內種族歧視與臺灣地區省籍情結問題、美國印地安人與臺灣原住民藝術品特性比較、美國多元文化社會與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等等。其中最令我感到迫切需要的則是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思辨問題與教學策略的調整O當時,講授"Non-studio Approaches to Art Education刊的Marjorie Maniford博士在課堂上曾透過幾篇相關後現代美術教學的研究分析,談到如何引導學生瞭解後現代美術的問題。後來又在不同的場合裡發現對於美術資賦優異學生才能特質研究不遺餘力的Gilbert Clark博土和Enid Zimmerman博士在課堂上也親自作了從現代藝術欣賞教學示範。於是內心開始思索國內美術教育在這方面的教學景況,深感臺灣與美國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同樣存在著忽略從現代藝術認知的通病。因此乃引起進一步深入探究此一相關議題的樂趣。

Read 3989 times